Google 翻譯語系切換

切換帳號

  • 校首頁
  • 回首頁
  • 登入
  • EN
Responsive image
  • 登入
  • 校首頁
  • 回首頁
  • EN
Previous Next
Previous Next
Previous Next

編輯 網站地圖

模組設定 (mod_99)

  • 最新消息
  • 單位介紹
  • 單位成員
  • 校外活動訊息
  • 學生會活動訊息
  • 社團活動訊息
  • 社團介紹
    • 自治性社團介紹
    • 學藝性社團介紹
    • 康樂性社團介紹
    • 體育性社團介紹
    • 服務性社團介紹
    • 聯誼性社團介紹
  • 校內獎助學金
  • 校外獎助學金
  • 工讀訊息
  • 就學貸款
  • 就學減免
  • 弱勢學生助學計畫
  • 勞作教育(重補修)
    • 簡介
    • 勞作教育訊息
  • 服務學習
    • 簡介
    • 社會協力合作單位
    • 服務學習訊息
  • 學輔款專區
  • 學生兼任助理專區
  • 相關法規
  • 文件下載
  • 成果紀錄
    • 服務學習成果
    • 活動紀錄

編輯 麵包屑

loading ...
  1. 首頁
  2. 服務學習
  3. 簡介

編輯 文件

loading ...

模組設定 (mod_295)

loading ...

簡介

  • 服務學習緣起
       服務學習於1960年代,因為美國高等教育以及學生參與社會正義的需求和呼聲日漸殷切,同時配合杜威(Dewey)經驗教育的論述,服務學習因此在70年代於許多校園中蓬勃發展,到1980年代末期,更在許多深信服務學習具有極大教育潛力的有識之士努力下,美國教育委員會結合了校園盟約(campus compact)的力量,結合1000所大學及學院,正式奠定服務學習的理念與做法。1993年美國聯邦政府通過服務行動法(Service Action),更奠定了服務學習可以永續發展的正當性。在1994年柯林頓總統史無前例地親自致函全美各大專院校校長,請託他們鼓舞學生,建立為國家社會提供服務的精神。至此,服務學習的波濤,洶湧地推廣到全球有心學習的國家與地區。

  台灣雖極早就已有勞作教育或類似服務教育之做法,但運用服務學習之概念推動教育並進而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法,其歷史尚屬年輕,但隨著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期望提高,目前亦已漸成潮流。許多學校在接受概念、採行實驗措施,在反省、質疑、檢視過程中摸索前進,並對於服務學習中採用結合專業、從做中學,於參與服務後反省內化的紮根設計,多持正面看法,也深覺服務學習之推動,應有助於教學中「知、情、意、行」目標之達成,故推動之意願與決心在台灣亦已蔚為風氣。

  • 服務學習目的

  「服務學習」,就是「服務」與「學習」的相互結合,也就是在「服務」過程中獲得「學習」的效果,同美國教育家杜威(Dewey)所提的「從做中學」(learning by doing)。除了要學習與服務並重外,還要將服務與課程相結合。因此在學校開設服務學習相關課程,既可以教育學生關懷社區,也有驗證所學的效果﹔另外學校與社區的互惠活動,可使得社區獲得學校的人力資源,學生從中獲得自我成長和增加了解社會的機會﹔而反思活動,可以幫助學生將社區活動與課程學的知識,在服務過後做反省與內化思考,以省思所學之價值與可改善之處。

  服務學習之定義多元而分歧,而「服務」與「學習」二者關係與比重亦有不同類型。例如,學校提供一般的志工活動,偏重服務工作,但是服務內涵與課程多無關,也少有、甚至毫無教師或督導在服務過程中提供相關指導與反省。也有像大多數系所開設之實習課,學生實作過程多偏重在學習專業相關知能與增加實務工作經驗,重點不在服務對方,更無所謂激發學生未來關懷社會之責任感。然而,真正的服務學習,應是服務與學習並重,設計具有服務意涵的目標,注重學生的熱情和參與興趣,學生也會從中獲得專業的發展。

  換言之,服務與學習二者在課程中具有某種程度的平衡關係,這也是服務學習一辭常見中間有連字符號與英文大寫字體,如「服務-學習」(SERVICE-LEARNING),其代表平衡與並重的觀念。學生可以將服務活動與專業或任何知識的學習自我整合;但這種整合或平衡關係的達成,必須藉由過程中最核心的「反省」,才能獲致。因此,任何一種意欲使學術性專業知識或任何課程的學習,和服務活動相結合的課程,透過反省,不斷地檢視與修正、學習與成長,皆可視為服務學習。

  服務學習的目的,除在提供學生獲得實際經驗的機會,達到真正的學以致用,藉實際服務與知識技能的融合,得以促進自我的成長外,更經由服務社區,滿足社區之潛在需求,使得學校與社區的關係更加密切,彼此得以分享資源,共享進步;透過服務者與接受者雙方的共榮共享的互動過程,最終得以改善共享的環境與營造正義和諧的社會。

簡介

  • 服務學習緣起
       服務學習於1960年代,因為美國高等教育以及學生參與社會正義的需求和呼聲日漸殷切,同時配合杜威(Dewey)經驗教育的論述,服務學習因此在70年代於許多校園中蓬勃發展,到1980年代末期,更在許多深信服務學習具有極大教育潛力的有識之士努力下,美國教育委員會結合了校園盟約(campus compact)的力量,結合1000所大學及學院,正式奠定服務學習的理念與做法。1993年美國聯邦政府通過服務行動法(Service Action),更奠定了服務學習可以永續發展的正當性。在1994年柯林頓總統史無前例地親自致函全美各大專院校校長,請託他們鼓舞學生,建立為國家社會提供服務的精神。至此,服務學習的波濤,洶湧地推廣到全球有心學習的國家與地區。

  台灣雖極早就已有勞作教育或類似服務教育之做法,但運用服務學習之概念推動教育並進而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法,其歷史尚屬年輕,但隨著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期望提高,目前亦已漸成潮流。許多學校在接受概念、採行實驗措施,在反省、質疑、檢視過程中摸索前進,並對於服務學習中採用結合專業、從做中學,於參與服務後反省內化的紮根設計,多持正面看法,也深覺服務學習之推動,應有助於教學中「知、情、意、行」目標之達成,故推動之意願與決心在台灣亦已蔚為風氣。

  • 服務學習目的

  「服務學習」,就是「服務」與「學習」的相互結合,也就是在「服務」過程中獲得「學習」的效果,同美國教育家杜威(Dewey)所提的「從做中學」(learning by doing)。除了要學習與服務並重外,還要將服務與課程相結合。因此在學校開設服務學習相關課程,既可以教育學生關懷社區,也有驗證所學的效果﹔另外學校與社區的互惠活動,可使得社區獲得學校的人力資源,學生從中獲得自我成長和增加了解社會的機會﹔而反思活動,可以幫助學生將社區活動與課程學的知識,在服務過後做反省與內化思考,以省思所學之價值與可改善之處。

  服務學習之定義多元而分歧,而「服務」與「學習」二者關係與比重亦有不同類型。例如,學校提供一般的志工活動,偏重服務工作,但是服務內涵與課程多無關,也少有、甚至毫無教師或督導在服務過程中提供相關指導與反省。也有像大多數系所開設之實習課,學生實作過程多偏重在學習專業相關知能與增加實務工作經驗,重點不在服務對方,更無所謂激發學生未來關懷社會之責任感。然而,真正的服務學習,應是服務與學習並重,設計具有服務意涵的目標,注重學生的熱情和參與興趣,學生也會從中獲得專業的發展。

  換言之,服務與學習二者在課程中具有某種程度的平衡關係,這也是服務學習一辭常見中間有連字符號與英文大寫字體,如「服務-學習」(SERVICE-LEARNING),其代表平衡與並重的觀念。學生可以將服務活動與專業或任何知識的學習自我整合;但這種整合或平衡關係的達成,必須藉由過程中最核心的「反省」,才能獲致。因此,任何一種意欲使學術性專業知識或任何課程的學習,和服務活動相結合的課程,透過反省,不斷地檢視與修正、學習與成長,皆可視為服務學習。

  服務學習的目的,除在提供學生獲得實際經驗的機會,達到真正的學以致用,藉實際服務與知識技能的融合,得以促進自我的成長外,更經由服務社區,滿足社區之潛在需求,使得學校與社區的關係更加密切,彼此得以分享資源,共享進步;透過服務者與接受者雙方的共榮共享的互動過程,最終得以改善共享的環境與營造正義和諧的社會。

附件:
  • 1.
    服務學習課程學生手冊.pdf (586.8 KB)
  • 2.
    服務學習課程教師手冊.pdf (930.5 KB)
 
 
嶺東科技大學 學生事務處 課外活動指導組   行政大樓三樓 A B 3 0 1
電話:( 0 4 ) 2 3 8 9 - 2 0 8 8  分機:1 7 2 1、1 7 2 2、1 7 2 3 、1 7 2 4
地址:台中市南屯區嶺東路一號 公用信箱:ltu1720@teamail.ltu.edu.tw